首页 飘在大唐 下章
学习学习历史——中国宪政史
 近现代史上,中国一直处于落后、学习、摸索时期。从天朝大国的美梦破灭,到有识之人开始看到西方的先进技术与体制,再到向西方学习,过程极为痛苦。其间有几件重要的事情与宪政有关:

 1、鸦片战争前后(1840年前后),终于有人意识到世界之大,林则徐办《四洲志》,被称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;一时间如魏源(海国图志)、徐继畲(瀛环志略)、姚莹等开始看到西方先进科技的人;

 但这个阶段只是处于要求学习西方的“军事先进技术”(所谓“师夷长技以治夷”);

 2、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(1860年)(包括对太平天国作战),出现了一批身体力行、率先使用西方洋抢洋炮武装自己的人。如曾国藩(湘军)、李鸿章(淮军);

 3、洋务运动(1860-1895):是清政府的学习行为;

 1861年辛酉政变,慈禧开始“垂帘”与奕诉等满清有识之士,开始重用汉人知识分子(在此之前汉人一般不被用为高官,特别是军事高官,所以慈禧上台有其顺应时代朝政治清明的一面);

 这个阶段:最初只是要求“强兵”——办兵工厂和学习西方“练兵”方式;后来又有了“求富”诉求,开始兴办民用工业;这个运动的代表思想即“中学为体、西学为用”;

 但甲午战争令“洋务运动”富国强兵之梦当头一

 4、维新派(其形成以1895年公车上书为标志):真正的民主政治诉求开始,即“立宪”要求改变政体,从维新派开始。

 维新派思想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政体,搞“君主立宪”(中国人能看到这一点是因血的教训,即1895中甲午战争,它打醒了中国人只是搞“洋务”是行不通的,救不了中国。连一个小日本也能打败中国。天朝上国之梦彻底破灭。)

 然而,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,又给了觉醒的人当头一。不仅清政府顽固派不准,而且人们根本也不理解。(戊戌六君子的血,还可以被用来做“血馒头”)

 5、革命派(早期):革命派可以说自从满清入关以来,便有诸多帮会暗中反清,最著名的当数天地会。要求赶走满清,恢复汉人统治。然而满清长时期的统治,已使大多数人奴化。革命只是暗。有些觉醒的知识分子(认识到西方政体先进)同时也加入帮会,或者积极与帮会合作,共同寻求推翻满清统治的道路。

 如孙中山曾是“洪”(洪帮大佬),陈其美是青帮头目,包括蒋介石早期也曾加入青帮;(大家要注意的是:帮会不是一般宣传中的那种氓团体,或者后来的黑社会。而是民间的一些反清组织或者在当时有反清意向的一些团体。)

 但革命派成为主,是在清政府的“立宪”失败之后!

 6、清政府的“立宪”(1905-1911):

 慈禧的思想很奇怪(然而深层次的想一想也不足为怪,中国人历来不缺少这种迷信思想,自古至今深蒂固)。她即有“洋务”思想(当然可能是她政变的手段),也有愚昧的迷信思想(相信义和拳的刀不入可以对付洋抢洋炮,从而向全世界宣战,这在中国史上乃至世界史上也是第一奇人)。

 1898慈禧发动“戊戌政变”但立宪呼声越来越高,特别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,彻底摧毁了清政府的迷信守旧思想。而1904-06年俄在东北大战,革命派呼声更是高涨。

 清政府派“五大臣出洋考察”结论是:只有“立宪”才能保全“皇位”慈禧下定决心进行“立宪”(据说五大臣考察的“报告”乃是请梁启超起草。)

 1907-08年,清政府谕令各地开设“谘议局、资政院”;1908年9月正式颁布“预备立宪”以9年为限;

 当时大家以为看到了“立宪”的希望,各界层知识分子,知识名纷纷积极参与。

 然而满清政府必经是少数民族的政权,压制汉人乃是“族训”不敢放手启用汉人、想一直凌驾于汉人之人。慈禧于1908年11月去逝后,满清政府在各地方谘议局的敦促下,终于答应提前召开国会(1913年,原计划1917),并于1911年5月颁布“内阁”官制,进行改革。然而,内阁诸人不过是满族亲贵而矣,被称为“皇族内阁”

 所以清政府的“立宪”国会还没召开,已令天下人义愤,连许多维新派成员也开始转向革命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梁启超。

 7、革命的胜利:1911年10月10,武昌起义,各省纷纷响应。一般认为革命胜利是孙中山领导的。实则起义只是受革命派思想影响,真正直接参与者却是“新军”(清政府学习德**制,拥有当时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‘新军’,与“八旗军”及“练军”相对而言。),其中“帮会”成员起了主导作用。

 孙中山因革命思想的威信而被推举为“大总统”并颁布了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”(可谓中国民主宪政基础)

 8、袁世凯的“宪政”:袁世凯清帝退位,南北议合,终于使革命成功(当时武昌革命力量薄弱,且内外困无财政支持。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若为清政府攻打武昌,并不难。因而革命最终胜利,袁世凯功不可没。)当时可谓举国欢呼,对袁世凯的“赞誉”极高,甚至认为他是“民族”英雄,终于推翻了满清的统治。

 南北议和,革命成功后,各界层开始积极推行宪政。

 大多革命派在宋教仁的积极推动下,组成“国民”(虽然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,但主要理事为黄兴、宋教仁等人。)也有其他许多派,如章太炎的统一,汤化成等人发起“民主”以及“共和”后来合并成“进步

 “宪政”的主要形式:第一是组织“国会”第二是由国会“立法”

 1912年12月开始在全国进行第一次国会选举;1913年4月召开第一届国会(被称为“民元国会”),国民获得392席(共862席),成为第一大。并产生《天坛宪草》(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)。

 (此国会直到1924年北京政变后才停止活动)

 9、革命派的活动:

 国会虽然召开,国民也取得巨大成功,然而,宋教仁于1913年3月底被刺杀(此事有两种议论:袁杀、孙杀;认为是孙中山杀者,是国为宋教仁当时在国民中声望极高,已超过孙中山,且许多事情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,孙中山不能领导国民,因而不满,以至于孙中山的忠实维护者将宋教仁刺杀;袁杀论则是因直接凶手武、应等前后翻供而得出。另外,也有人认为是赵秉钧因与宋争内阁总理一职而指示人暗杀,总之宋案成谜。)

 但宋死后,国民内部形成两派:有人秉承宋教仁遗言,主张不破坏民主进程,依法逞凶。孙中山则主张兴师讨袁,即进行了“二次革命”;

 袁下令讨孙,驱逐国民议员,国会人数不足,因而另组“约法会议”取代国会;1914年成立参政院,行使立法职能。

 10、

 袁世凯称帝:袁称帝并非反对“宪政”而是“君主立宪”与“共和宪政”的争论结果。

 一部分人,如杨度、康有为等人为代表,认为下层民众没有共和基础,应该有“君主”因而,1915年12月袁世凯在“举国”一片“拥戴”声中“称帝”(据说袁被一部分人假造的舆论蒙蔽)

 但共和思想已成,随着袁世凯称帝,全国上下一片骂声。包括梁启超等人都坚决反对帝制。因而发生了“护国战争”(蔡锷甩先发起,注:蔡东坡乃是梁启超的弟子,当时在北京,由梁护送出走日本,转回云南。)

 最让袁世凯震动的是:其嫡系北洋军队中如冯国璋、段祺瑞等人也反对帝制,并联合五省秘密通电,袁世凯得知后,又宣布废除帝制,最终郁郁而死(1916年)。

 11、

 北洋时代的宪政:

 袁死后,陷入军阀割据状态。正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即“北京政府”主要经历了“皖系统治”(-)、“直系统治”(-)、“奉系统治”(1926-1928)三个时期。其中皖系以段祺瑞为首,直系以冯国璋为首(冯死后,由曹锟与吴佩孚控制),奉系为张作霖。

 1)、1916年,袁去世,黎元洪由副总统就职总统,恢复“临时约法”和“民元国会”称“第二期常会”由于府院之争<段与黎的权力争斗>,张勋复辟,驱散国会。

 2)、皖系统治:段驱走张勋,主张“再造共和”重选“国会”即1918年8月第二届国会(被称为‘安福国会’,存在二年,由段操纵)。

 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《临时约法》,孙中山等人与反段军阀一起进行“护法运动”

 3)、直系统治:1919冯国璋去世,直系由曹锟吴佩孚控制。1920年直皖大战,直奉联手打败皖系,段下野,直奉控制北京政府;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,直胜;

 直系恢复了“民元国会”号称“法统重光”但因1923年10月“曹锟贿选”国会被称为“猪仔国会”不受贿议员则另外召开“非常国会”

 4)北京政变: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,冯玉祥受张学良之贿,趁机发动北京政变(10月)驱散“猪仔国会”冯受局势所迫,请段主政成立临时政府,段下令“非常国会”制宪;而“非常国会”认为“政府命令”起草宪法,非真正的“民意”(非常国会代表只有200人左右),因而拒绝,要求重新召开国会。段则要求解散国会。

 同年孙被段、冯电约共商国事,孙发表“北上宣言”要求重组“国民会议”1925年3月于北京召开“国民会议”促成会。但孙中山同年去世。4月“非常国会”被段取消。

 1926年段镇“三。一八”北京学生运动,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。

 5)、奉系统治:1926年4月,张作霖击败冯玉祥入京控制北洋政府。1927年蒋介石率军北伐,张作霖被推举为安**大元帅,与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作战。1928年6月张因不敌而退回关外,6月4在皇姑屯被炸。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,不久改旗易帜,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。

 (另外,值得注明的是: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满清废帝在日本扶植下在东北成立“伪满洲国”;而日本人妄图另扶植傀儡成立华北自治政府,无论吴佩孚还是段祺瑞,在日本人的“合作”引面前,都表现了民族大义与气节。其中吴佩孚,被日本人恼羞成怒而秘杀。汉人与满人对中国的情结由此可见一斑。)

 12、

 国民政府的宪政:

 1924年孙中山重组国民。召开国民大会,并执行“军政、训政、宪政”三步骤。

 军政:即以革命军扫军阀,进行“北伐”统一全国,于1928年完成。开始进入训政期。由于中原大战以及内分歧(如汪“太原约法”)等不同意见,于1931年,正式颁布“训政约法”;

 训政:即教导国民具有民主意识,以实现民选。“训政约法”原订于1936年结束,开始宪政。并于1936年5月拟定“五五宪草”预备正式立宪;后因抗战争而拖延,未能召开制宪国民大会;

 宪政:抗战胜利后,于1946年,召开制宪国民大会,并通过《中华民国宪法》,附带《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》,开始宪政。并于1947年1月1公布,1948年5月20“国民政府”改组为“中华民国政府”从而结束治,主权在民,在制度上进入宪政时期。 M.guGexS.com
上章 飘在大唐 下章